佟振合,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理化所科技委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顾问,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纳米微米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C: Photochemistry Reviews》编委,《Journal of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编委,《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副主编,影像科学与光化学》名誉主编。长期从事有机光化学研究,在超分子体系中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等方面取得非常有意义的结果。利用超分子体系提供的微纳米空间作为微反应器,在高底物浓度条件下高选择性地合成了大环化合物,提出了在烯烃光敏氧化中得到单一类型的氧化产物的新方法。研究了超分子体系中远程电子转移和三重态能量传递,用光化学和光物理相结合的方法为“通过化学键”和“通过空间”进行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提供了例证。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曾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荣获亚洲及大洋洲光化学学会成就奖,2010年荣获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
吴骊珠,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光化学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理化所科技委副主任、超分子光化学中心主任,Reaxys PhD Prize Board委员,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Panel成员,亚洲和大洋洲光化学协会理事,亚洲和大洋洲环糊精学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委员,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副主编,《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副主编,《Chem》、《ChemCatChem》、《ChemPhysChem》、《ACS Omega》、《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化学学报》等杂志的(顾问)编委。长期从事有机光化学的研究,在有机光化学合成和人工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中做出系统性创新成果。利用可见光催化提高了光化学反应选择性,实现了若干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光化学反应。突破了传统脱氢偶联反应必需加入化学计量氧化剂的局限,创建“放氢交叉偶联”新反应,实现了多种惰性键的活化和交叉偶联。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系统I和系统II,开发了高效、稳定、廉价的可见光驱动放氢和放氧催化体系,实现了没有牺牲剂条件下高效稳定的可见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和放氧,将国际上最高产氢催化转换数提升到1600万,取得了可见光催化制氢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承担了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等。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发表论文180余篇,申请国际国内专利30余项。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2007年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9年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2010年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1年荣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3年荣获“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奖”,2016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